随笔

一些作息调整和碎片信息戒断记录。

1.4k字

我的生活作息向来不算健康。这很难说——毕竟上午没有要紧事情,谁不想多睡一会懒觉呢?再加上前一天半夜忍不住多熬一会,睡懒觉更是心安理得了,总怕自己睡不够猝死,或者白天不清醒被撞死在路上。结果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我的作息就这么长期推延了,经常一天从中午开始;拼尽全力也堪堪凌晨两点入睡。

若我已是清闲一人,天天无事可做,乱睡点觉也就算了。很可惜还是要干活的。入睡太晚严重削减了我干正事的时间。

是这样的:我虽然睡着的时间晚,又总是抱着一丝希望,十二点就早早上床躺下。只不过从躺下到睡着之间的这几个小时,都交给手机玩去了。这完全是计划外的“休息时间”;我在此之前可早就休息过了!

自觉这样下去不行,于是我开始调整作息。上午下午各三小时,专门划分为工作时间,哪怕不干活,在学习区域坐着干别的也行。中午吃饭快一点,还能补觉。晚饭前运动、洗澡,还能提振食欲。晚上时间练完画就算自由活动了,不许做正事。

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。说实话,我现在对于这个作息非常满意,以至于我维持它的动力大过了我熬夜和睡懒觉的动力。当然偶尔难以避免晚睡晚起,这种时候只要从下午的作息开始接着就好了。

我也曾经想过,要不要放弃对“规律作息”的执着,随性一点呢?因为我见过的确有这样乐得而自在活着的人。但混乱的作息对我的精神状态并不有利,我已经很多次、很多次亲身体验过了。基础日程的框架对我来说是一种保证,保证我在最低落的状态里,也至少能够从“坚持在学习区域坐够了几个小时”、“运动本身的愉悦感”、“坚持练画的成就感”中获取精神能量;而不像曾经的许多日子,阴暗、自厌得不成人形,也没有任何能量做出改善的行动。相当痛苦的状态,我绝不要重温。

所以,对日常秩序的执着,也是我对活着的执着。


另一件最近很在意的事情,是碎片信息对我心力的消耗。

灵感来源于我和同门的一次对话。同门和我很多思维方式相似,但她远比我精力充沛,做事特别利索。听我自称“低精力人”,她问,低精力人是不是很难内耗?因为内耗太费精力了。

我说不是啊,低精力人内耗更是死路一条。精力花光了,连做点什么让自己好起来的力气都没有。

自己这么一分析,更难受了。到底为什么这么低精力,让我做不了想做的许多事情?我原先不该是这样的。年龄增长固然说得通,但这种不能人力改变的因素不是我需要考虑的。

思来想去,又查了一堆方法论,这次我的重点怀疑对象落在了“碎片信息”上。具体就是刷手机上的各种杂乱短文字、各种吸引眼球但破碎无关的信息。我的推理是这样的:我的思维模式是,先充分了解一件事情的各个方面,对它构成一个完整的解剖框架,然后才能掌握它的规律,从而应用相关的各种原理(包括记住这件事情本身)。但杂乱的碎片信息让我根本构建不了一点东西,但大脑还是会占用进程;就相当于在轻薄本上把Adobe全家桶一个一个点开,什么都不做就马上关掉。电脑跑的气喘吁吁,但产生的成果为0。所以我的脑子也是整天都疲惫得转不动,但正事效率超低。

理论有了,那就赶紧试试吧。前天正好是休息日子,我出去大街逛了一圈,即使焦虑已经是大脑的日常底噪,也按耐住没有用漫无边际的刷帖来麻痹神经。没有碎片信息占据进程,脑子还是蠢蠢欲动想要分析。于是我带了一个小本子,可以随时写下我的各种想法。想分析?想吧!看这个上面的就够了。安抚效果自然不比电子麻醉剂,但胜在纯天然,多少能做为缓兵之计。

到今天过去三天,初步的成果大概已经展现了。期间我刷新了自己速读一篇论文的最短时间记录;此时也写下这篇已过千字的文章,思路十分流畅。当然时间太短,我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,也许甚至根本就不关戒断碎片信息的事?只有继续实践才能告诉我答案。

至少,一旦看到这也许是碎片信息截断的成果,我就想要继续下去;以我的思维的再生,骄傲地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