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思考的再启动

周记 观点栽培所 1.2k字

为了增加我的输出,多写一点东西,我想重新把日记和周记提上日程;日记是纸质的,而周记作为博客发表在这里。

阅读能力堪忧

身为00后,似乎是赶上了互联网发展最快的时代。小学中学还没有被网络上的各种纷繁信息裹挟,也曾沉迷于纸质书、能闷头看上一整天,吸收大段的文字信息并不太困难;到了后来,又能完全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便利,一切皆可查。有的人说,这是正好为碎片化信息的时代打好了基础,既具备长段阅读的能力,又能接受当下的碎片信息。

可我现在是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阅读能力了。随便看一点东西,注意力就涣散得厉害;感兴趣想研究的理论书本,更是畏不可及了。思维很容易突然中断,连看自己写的东西都一瞬间陌生。要想保持写的文章的逻辑,非得写一句停一下,艰难晦涩地再看一遍、再看一遍。

阅读能力堪忧了,看什么都一样。论文看不下去,小说囫囵吞枣。长游戏实况视频节奏慢了一点,要么直接放弃,要么已经分神开始干别的了。这样失去了曾经能够享受的许多乐趣,实在于心不忍。

怎么沦落到这个程度呢?快节奏多巴胺刺激对思维能力的毁灭性打击,我瞠目结舌。

多写点东西吧

我其实是很喜欢自己真心写下的文字的。中学的时候玩一样地写过小说,但剧情都想不完整,语言词不达意。巅峰时刻尚且如此,写作能力被放养了几年之后,更是凝噎了。日记倒是一直在写,断断续续从小学到现在,写满的本子都存放在家。但那不是真的“每日记录”,只是在我心血来潮的时候随意写上一些,些最近发生的事情、写心动和心痛、写自我审视和自我欣赏。有时候甚至隔着几个月、大半年;内容也多少随心,毫无意义也无所谓。

可是那太随意了;我输出的东西还是太少了,少到各种思绪在脑子里堵塞,混乱模糊成昏昏沉沉的一团。我的看法观点需要被写出来,这样它们才清晰地存在,而非短暂浮现后又沉没于意识的海洋。我输出得越少,思考所得的东西越是转瞬即逝,抓不住影子,形不成文字。

多写点吧,只是多写点。先行动了,文字和逻辑才会追随你而来。

或许,或许有一天,等到我对文字的敏感程度有所恢复,我会尝试着捡起写小说来。

观点栽培

输出内容的方法有这么多,为什么如今来写博客?按理来说,随意一个社交平台,都可以是输出的舞台。

我当然清楚这个道理。只是,这么久在不同平台上冲浪围观,我的谨慎让我在无意中练就了一身避开争端的本事。缩写,谐音,防止搜索引流,不发表任何鲜明观点,敏感话题不提及、不介入。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也从不谈政治,因为这正是许多人喜欢大谈特谈、为吵而吵、而实际上懂得道理的人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多;我自己也确实不甚了解,更是不愿意趟这混乱浑水。如此缄口不言,自嘲也会想到所谓文字狱和文革,哪怕全然不是同一个级别的事件,其精神实在是得见一二。

我习惯了避开那些给我带来麻烦的做法,同时也压灭了一切自身的观点输出。这其中有平台自身的限制,也有人类争吵的天性。于是我从所有角度审查我留下的每一句话,真正重要而独特的东西怕是一点没剩下。我是如此习惯于避免争吵,连自己的声音都听不见了。

但也许博客可以不同。这里是我的场地,甚至不会有什么人路过。一间在互联网角落搭建的,人迹罕至的小屋。也许我甚至不会打开评论功能。如果是在这里,我能够发掘出许许多多、我本心坚信的观点吗?

又或许根本问题不在此。无论如何,我已经开始。